Enterprise dynamic

企业动态

首页>企业动态

企业动态

【扬帆五秩载】中电建(西安)港航船舶科技有限公司50年历史回顾(上)

一、引言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历经半个世纪风雨洗礼的中电建(西安)港航船舶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港航船舶公司)迎来了50周岁生日。自1974年成立以来,五十载春华秋实,见证了公司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成长历程,也铭刻了他一路走来的留下的坚实足迹。

在这半个世纪的征程中,港航船舶公司始终秉承“为卓越而超越”的企业核心价值观,致力于船舶科技与港航建设的融合发展。公司从最初的单一业务模式,逐步发展成为集设计、研发、制造、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性企业。面对市场变化和技术革新,公司不断调整战略,优化管理,加强技术创新,成功应对了各种挑战,实现了持续稳定高质量的发展。特别是在近5年来,公司积极响应国家倡议,拓展国内、国际市场,与多个地区的海事系统、科研院校建立了合作关系,推动了行业相关技术的升级发展。同时,公司还注重环境保护和社会责任,积极参与地方建设和公益事业,为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和改善民生做出了积极贡献。

五十载春秋,承载着几代人造船的梦想与奋斗,汗水与泪水的交融、辛酸与喜悦的碰撞,镌刻着港航人砥砺奋进的足迹,记载着港航船舶公司成长壮大的历程。

二、公司概况

港航船舶公司是西北院所属的全资子公司。始建于1974年,是西北地区最早获得船舶设计与制造资质的专业生产企业,是国内非水网地区独家取得中国船级社(CCS)和意大利船级社(RINA)生产能力评估双认证的专业船厂,符合CCS“四标”管理体系认证。公司2016年被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2023年获得陕西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资质、“瞪羚企业”资质、“国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陕西省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和中国招投标网信用服务平台“AAA级信用企业”。

【扬帆五秩载】中电建(西安)港航船舶科技有限公司50年历史回顾(上)

【扬帆五秩载】中电建(西安)港航船舶科技有限公司50年历史回顾(上)

【扬帆五秩载】中电建(西安)港航船舶科技有限公司50年历史回顾(上)

【扬帆五秩载】中电建(西安)港航船舶科技有限公司50年历史回顾(上)

【扬帆五秩载】中电建(西安)港航船舶科技有限公司50年历史回顾(上)

【扬帆五秩载】中电建(西安)港航船舶科技有限公司50年历史回顾(上)

【扬帆五秩载】中电建(西安)港航船舶科技有限公司50年历史回顾(上)

公司主要从事中西部地区、北方部分省份河流、水库、湖泊的旅游船、工程船、执法船、趸船码头等各类钢制、铝合金船舶的设计、建造、维修以及内河港口码头、航道工程的规划、勘测、设计、施工;江河湖库水体水环境修复治理的项目规划、设计,设备研发、制造,工程施工及运行管理,雨污水管网、压力管道的CIPP非开挖修复,“厂、网、河、源”系统的诊断梳理;生物质制气发酵罐预制壁板建安;金属钢结构制作安装工程,包括太阳能光伏及光热电站支架设计、加工、安装及售后服务,铝合金桥梁、模板及相应产品研发与制造等4项业务。

公司船舶设计建造板块,陆续开拓了甘肃、青海、宁夏、新疆、云南、内蒙、西藏等市场,累计设计、建造、维修各类船舶600余艘/条,其中双刀轮采盐船、两栖履带式耙吸采盐船、全自动清漂船、海事多功能执法船等为国内第一或行业领先,水质监测新能源船等为中国船级社入籍船舶;水环境工程板块,自主研发设计了涵箱检测机器人、暗涵清淤机器人、5G无人驾驶智能保洁船等产品,勘测探查了深圳龙岗区的大面积暗涵排污管网,在江苏、湖北实施了多项市政管网非开挖修复项目;生物质制气板块,立足生物质能源类项目建设施工,具有交钥匙的全产业链资源整合能力。以大型预制拼装储罐为专业特色,已掌握先张法预制、后张法安装等核心技术。先后已承接完成河南兰考、山西沁县、屯留等大型生物天然气建设项目。同时,结合资质及项目业绩,可承接中小型码头航道类项目设计施工业务;金属结构建安板块,拥有多项光伏支架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在侧拉式斜单轴支架、滑轮组固定可调支架方面具有核心技术,掌握铝合金、镀锌钢、耐侯钢等多种光伏支架材料的应用和使用。公司拥有较强的金属结构制作安装、太阳能光伏、光热支架和螺旋桩的研发、设计、生产制造、销售服务实力,年可承接800兆瓦以上的光伏发电工程支架的加工制作安装。

三、初创岁月(1974-1980年代)

1.公司的成立与初步发展

港航船舶公司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中国水电顾问集团西北勘测设计研究院西北船舶修造厂,而西北船舶修造厂的前身是中国水利电力部西北勘测设计院的修配厂,再往前追溯,修配厂的起源是中国水电四局灌浆队的修配车间。1973年,水电四局勘测设计院整合了原西北院白龙江勘测设计大队、陕南队以及水电四局灌浆队的技术、行政和工人资源,成立了“文革”后首个恢复的勘测设计院,院址设在甘肃省永靖县黄河北岸。

1974年,西北院修配厂在甘肃省永靖县刘家峡镇黄河南岸成立,占地面积约为12500平方米,这一地点一直沿用至今。1979年,随着电力工业部西北勘测设计研究院的恢复,修配厂更名为西北院修配厂,其性质为事业单位,主要依赖上级拨款运营。修配厂的主要职责包括为院属各勘测单位提供钻探器材的加工服务,以及各类机械设备和汽车的保养和维修。根据需要,修配厂还会派遣修理小组前往施工现场,提供现场维修服务,有任务时积极工作,无任务时则保持待命状态。职工的工资及其他费用均通过上级拨款解决。

【扬帆五秩载】中电建(西安)港航船舶科技有限公司50年历史回顾(上)

自1975年起,修配厂开始内部招收职工子女,并接纳水电四局技校每年毕业的各工种学生。至1982年,全厂职工人数已达到178人。同年,随着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作出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修配厂积极响应政策,成为西北院首个转型为社会化的、具有法人资格的独立核算、自主经营的企业。这一转变不仅要求修配厂向其上级单位缴纳管理费,还需按照国家规定向当地税务部门缴纳税金。此外,修配厂为院内各单位提供的加工修理服务开始实行货币结算,计入产值,标志着其从依赖拨款到自负盈亏的转变。

经过船检部门的长期考核与考察,并经甘肃省海事局(时为甘肃省港航监督处和甘肃省船舶检修处)批准,1987年5月28日,修配厂正式提交了《关于申请成立西北船舶修造厂的报告》,逐级上报至西北院勘测总队、西北院及甘肃省船舶检验处。随后,省船检处将该申请进一步呈报至国家船舶检验总局、甘肃省人民政府和甘肃省交通厅。

1987年8月29日,甘肃省港航监督处与甘肃省船舶检修处依据国家船检局有关船舶修造厂技术条件的规定,以甘港监〔1987〕024号文正式批复,批准修配厂更名为“西北船舶修造厂”。这一决定标志着甘肃历史上首家造船厂的诞生,填补了省内船舶制造业的空白。

【扬帆五秩载】中电建(西安)港航船舶科技有限公司50年历史回顾(上)

【扬帆五秩载】中电建(西安)港航船舶科技有限公司50年历史回顾(上)

从筹备到获批,西北船舶修造厂的成立历经严格的技术评审与行政审批程序,体现了相关部门对工厂技术能力和管理水平的高度认可。作为甘肃省首个具备船舶修造资质的企业,西北船舶修造厂不仅承担着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重任,也为甘肃水运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2.技术积累与市场开拓

在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的历史节点中,公司面临转型的挑战。1982年,公司走上了以改革求生存的路子。通过对国内外市场的深入调研,结合自身设备、技术与工人技术水平,船舶修造、钢结构件的设计加工以及金属材料的切削加工成为了发展的新方向。公司的技术和市场开发人员瞄准了水面钻探专用平台并最终得到了甘肃省港航监督处的批准,1983年,公司设计建造了第1艘旅游船,1984年设计建造了第1艘工程船,从此开启了公司船舶设计与制造的新篇章。

【扬帆五秩载】中电建(西安)港航船舶科技有限公司50年历史回顾(上)

【扬帆五秩载】中电建(西安)港航船舶科技有限公司50年历史回顾(上)

【扬帆五秩载】中电建(西安)港航船舶科技有限公司50年历史回顾(上)

【扬帆五秩载】中电建(西安)港航船舶科技有限公司50年历史回顾(上)

3.面临的挑战与应对策略

面对八十年代初期指令性计划逐年减少、单位修配加工任务减少,但人员增加、人浮于事的挑战,公司领导班子坚定地推动改革,积极拓展非传统业务领域。面临经济困难,公司不得不解放思想,走向市场,寻找新的生存之道。通过学习和创新,利用自身已有技术基础进行转型,开始了船舶设计、制造、维修以及钢结构件的设计、加工和安装等新业务。在国内市场不断探索和实践,以求得生存和发展的机会。凭借对先进技术的引进学习以及与客户的不断沟通,船舶修造厂逐渐打开了局面,在改革的大潮中稳固了脚跟,并为将来成为西北地区船舶设计制造的领军企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发展壮大(1990年代)

1.业务拓展与技术创新

在1990年代,随着经济改革和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公司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公司紧跟国家经济发展步伐,依托于自身积累的船舶修造技术及经验,开始积极拓展新的业务领域,并将创新技术引入现有业务中,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公司成功进入桥梁工程领域,积极参与了多座具有代表性的桥梁设计与建造工作。比如,黄河柴家峡220米平拉索桥、西河交通桥、黄河拉西瓦水电站贝雷桥、以及载入吉尼斯世界纪录(世界最长高山峡谷索道)的宁夏贺兰山吊索桥等二十余座,这些桥梁工程的高质量完成为公司在基础设施建设领域赢得了良好的市场口碑和较高的行业地位。

【扬帆五秩载】中电建(西安)港航船舶科技有限公司50年历史回顾(上)

【扬帆五秩载】中电建(西安)港航船舶科技有限公司50年历史回顾(上)

【扬帆五秩载】中电建(西安)港航船舶科技有限公司50年历史回顾(上)

【扬帆五秩载】中电建(西安)港航船舶科技有限公司50年历史回顾(上)

公司在技术创新方面也取得了显著成果。意识到自主研发的重要性,公司投入大量资源用于技术创新。例如,派遣技术人员前往武汉水运工程学院进修船舶设计和检验课程,学习最新船舶设计规范;同时引进新技术,如玻璃钢船的制作工艺等。还成功开展了西北地区最早的专业化浮动码头设计建造业务,以及内河港口、航道工程的规划、勘测、设计施工工作,使公司的业务覆盖了港航工程服务的各个方面。

技术创新也体现在船舶的设计与建造上。汲取“海鹰号”旅游船建造失败的经验教训,公司开始推出具有较高工艺水平的“过渡小船”“西勘一号”旅游兼观测船等,不断提升设计、建造及维修的技术水平,从而扩大了在船舶设计与制造领域的市场竞争力。

2.企业文化与管理体制的形成

1990年代不仅是公司业务的快速发展时期,也是企业文化及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时期。在这个十年里,公司开始探索与业务发展相适应的内部管理机制,通过引进现代企业管理理念和制度,结合自身实际,先后制定了一系列规章制度,如《培养一专多能人才的实施办法》鼓励职工跨工种学技术,成为多面手,以适应生产任务跨度大的需要。如《厂长办公会》《厂管理委员会》《厂职工代表联席会制度》《干部、管理人员参加体力劳动的规定》,规范了公司治理体系。如《岗位津贴标准》《考勤制度》起到了奖勤罚懒,改善干群关系的作用。如《贯彻效益后工资的具体措施》《管理人员工作日志》《厂领导陪餐交费制度》等,进一步调动了一线工人的生产积极性,对管理人员,尤其是公司领导,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和约束。如《入股集资办法》,鼓励员工踊跃入股,不但解决了公司资金周转的困难,年底员工还可以分红。如《向职工祝贺生日》《逢年过节慰问看望在外出工职工家属的规定》,极大的调动了一线职工的积极性,重温并提倡“三老四严”“四个一样”的大庆精神,使制度、纪律起到了规范作用,尤其是规范了公司领导的行为和作风,使思想政治工作和企业文化建设工作再上一个台阶,公司也逐步建立起一套以效率优先、以人为本、创新驱动为核心的企业管理模式。

在企业文化方面,公司注重员工的价值观念与行为准则的培养,倡导忠诚、责任、创新、团队协作的企业精神,提出了“为卓越而超越”的思想理念,充分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促使企业向更加有序、高效的管理模式转变。

在体制改革方面,公司致力于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运行机制,全面推行独立核算、自主经营的企业管理方式,为公司带来持续的活力和前进的动力。公司着手构建以市场化为导向的激励机制和绩效评估体系,鼓励创新和风险承担,为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提供了施展才华的广阔平台。

3.行业地位的确立与提升

1990年代见证了公司在行业中的崛起与地位的不断提升。船舶修造业务不断扩大,形成了包括旅游船、货运船、工程船等多种类型船舶的设计、建造与维修能力,业务覆盖了甘肃、青海、宁夏等西北地区主要河流水域。公司不仅成为甘肃历史上第一家造船厂,而且也成为西北地区在船舶建造领域的重要一员,被业内亲切的冠以“西北第一造船厂”称号。

随着公司业务的多元化发展,在桥梁工程、内河航道工程等方面的建设能力也逐步得到市场的认可,参与设计与施工的多项工程均获得好评。凭借在这些领域的成功经验和技术实力,公司提升了在西北地区的行业地位,并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扩大影响力。

公司的发展壮大不仅体现在业务量的增加和市场占有率的提高上,更体现为其在市场上的口碑和品牌影响力的持续增长。公司坚持质量为先、安全为本的原则,不断提升产品和服务质量,确保了项目的成功率和客户的满意度。公司也注重品牌形象的塑造和宣传,如申请注册了“宜越”商标,通过各类媒介展示公司实力,为参与更大规模的项目竞争奠定了基础。

五、新世纪的新征程(2000-2017年代)

1.钢结构件的设计与制造

钢结构设计、加工与安装是公司长期以来的核心优势。凭借成熟的设计技术、熟练的操作团队以及管理层的高度重视,公司在钢结构领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强大的实力。2000年以来,公司在设备投入上获得了专项拨款,并引进了等离子切割机、二氧化碳保护焊等先进的加工设备和技术,进一步提升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公司展现了出色的自主研发能力。例如,公司自主设计并制造了0.2立方米的灰浆搅拌桶,该设备在多个项目中广泛应用,表现出优异的性能和可靠性。此外,公司为永靖县小川市场设计并安装的棚架不仅美观大方,还具备良好的抗风抗震性能,至今仍在正常使用。在西安红会路院家属区,公司为260多套防盗门进行了加工与安装,这些防盗门经过多年的使用,依然坚固耐用,赢得了用户的广泛好评。

在海南琼山石料厂项目中,公司展示了其在复杂系统设计与制造方面的卓越能力。从皮带运输机系统的整体规划到石料破碎系统的详细设计,公司均严格按照客户需求进行定制化开发。整个系统不仅运行稳定,还大幅提高了石料厂的生产效率,降低了运营成本。针对农村市场需求,公司自主研发了扬场风扇,并成功推向市场。这一产品凭借其高效节能的特点,迅速获得了农民的认可,成为公司又一畅销产品。

公司研发的XS59-75型和XSQ75型压水封隔离皿,更是展现了在技术创新方面的深厚功底。这两款产品在国内市场上占据了重要地位,赢得了客户的青睐。通过持续的技术创新,公司不仅提升了自身的竞争力,也为行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扬帆五秩载】中电建(西安)港航船舶科技有限公司50年历史回顾(上)

近年来,公司在大型工程项目中的表现尤为突出。青海拉西瓦水电站砂石料厂建筑安装工程是公司承建的重点项目之一。该项目涉及复杂的钢结构设计与安装,公司在短时间内完成了所有任务,确保了工程按时交付。随后,公司又相继参与了青海公伯峡、拉西瓦水电站库区的建设,承担了浮动码头的制造工程。这些项目的成功实施,充分体现了公司在水工钢结构领域的专业实力。

此外,公司在其他领域的表现同样出色。例如,在青海湖鸟岛项目中,公司负责设计并安装了浮动码头,该码头不仅满足了旅游需求,还具备良好的环保性能,成为了景区的一大亮点。在陕西渭南港口抽黄灌区零级泵站更新改造工程施工I标段项目中,公司克服了多项技术难题,顺利完成了施工任务,保障了灌溉系统的正常运行。

【扬帆五秩载】中电建(西安)港航船舶科技有限公司50年历史回顾(上)

【扬帆五秩载】中电建(西安)港航船舶科技有限公司50年历史回顾(上)

兰州金牛街水上巴士码头的建设,是公司在城市交通基础设施领域的又一力作。该项目不仅提升了城市的交通便利性,还为市民提供了更加舒适的出行体验。而在黄河甘肃段防洪工程兰州市城区段第二批项目II-15标段工程中,公司凭借扎实的技术实力和丰富的施工经验,圆满完成了防洪堤的建设任务,为保障兰州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

【扬帆五秩载】中电建(西安)港航船舶科技有限公司50年历史回顾(上)

【扬帆五秩载】中电建(西安)港航船舶科技有限公司50年历史回顾(上)

2.光伏支架业务的探索实施

随着全球对清洁能源需求的不断增加,光伏产业成为21世纪最具潜力的新兴产业之一。公司敏锐地捕捉到这一市场机遇,早在2002年就开始涉足光伏支架的设计与制造。经过几年的技术积累和市场探索,公司逐渐在光伏支架领域站稳脚跟,并取得了较好的销售业绩。

【扬帆五秩载】中电建(西安)港航船舶科技有限公司50年历史回顾(上)

【扬帆五秩载】中电建(西安)港航船舶科技有限公司50年历史回顾(上)

2012年,公司承接了敦煌西北院30兆瓦光伏支架工程项目,这是公司在光伏领域的首个大规模项目。项目的顺利完工不仅为公司赢得了良好的口碑,也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此后,公司相继参与了多个大型光伏项目,如2013年的西北院哈密石城子一期20兆瓦光伏支架项目,2014年的甘肃高台59兆瓦光伏支架工程项目,2015年的中民投宁夏盐池100兆瓦光伏支架工程项目,2016年的中节能哈密33兆瓦光伏支架工程项目等等。截至2010年底,公司累计完成光伏支架项目总装机容量超过200兆瓦,成为国内光伏支架市场的优势企业之一,公司“获评2016年度中国光伏品牌排行榜光伏支架品牌价值第九名”。

【扬帆五秩载】中电建(西安)港航船舶科技有限公司50年历史回顾(上)

【扬帆五秩载】中电建(西安)港航船舶科技有限公司50年历史回顾(上)

在光伏支架领域取得成功的公司并没有满足现状,而是继续加大研发投入,致力于开发更具竞争力的产品。2008年,公司成功研发出单轴太阳能跟踪式支架,获得了国家专利认证,填补了国内空白,该产品能够在太阳光最强的时间段内自动调整角度,从而提高发电效率约20%。这一创新性产品的问世,标志着公司在光伏支架技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

2015年,公司在新疆哈密山口电站安装了24套单轴太阳能跟踪式支架进行实验性运转,结果显示该产品性能稳定,发电量显著提升。基于这一成功的试验,公司努力将该产品全面推向市场,进一步巩固公司在光伏支架科研领域的领先地位。

【扬帆五秩载】中电建(西安)港航船舶科技有限公司50年历史回顾(上)

3.多种经营项目的拓展

除了在钢结构件和新能源领域取得的成绩外,公司还积极探索其他业务领域,以实现多元化经营。早在2000年初,公司便涉足钻探、灌浆、修路等传统业务,先后参与了龙羊峡电站施工公路的修建、引大工程渠道漏水的抢险灌浆等多个项目。这些项目的实施不仅为公司带来了稳定的收入来源,还锻炼了一支能打硬仗的施工队伍。

为了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公司在传统业务的基础上进行了优化升级。例如,在修路项目中引入了现代化的施工技术和设备,提高了施工质量和效率;在钻探和灌浆项目中,公司与多家科研机构合作,共同研发新型材料和技术,确保项目的顺利进行。通过这些措施,公司不仅提升了传统业务的市场竞争力,还为后续业务的拓展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公司始终保持着敏锐的市场洞察力,积极寻找新的业务增长点,公司还积极探索其他新兴业务,如环保设备的制造与安装、智能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开发等。通过不断拓展业务范围,公司逐步形成了多元化的经营格局,有效分散了市场风险,增强了企业的抗风险能力。

4.体制改革与结构调整

随着中国电建集团的上市,公司积极响应集团的改革要求,全面推进企业改制和结构调整。2014年10月,经集团批准,公司将原“西北造船厂”更名为“甘肃省中电建港航船舶工程有限公司”,并按照上市公司的规范要求,优化了企业内部管理和运营机制。此次更名不仅是公司名称的改变,更是企业理念和发展战略的重大调整。

通过体制改革,公司进一步明确了发展方向,确立了以科技创新为驱动、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发展战略。公司还加强了与母公司及兄弟单位的合作,努力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为公司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5.提高员工收入与福利

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为了提高员工的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公司在新世纪初制定了多项激励政策,逐步提高了员工的工资待遇和福利水平。根据统计,2015年公司人均工资达到10.4万元,比1987年的0.2万元增长了47倍。公司还为员工提供了完善的社保体系和丰富的文化生活,营造了一个和谐、积极向上的工作氛围。

(未完待续)

13

2024-12
浏览次数:0